博客

博客

獨立思考和學問

何濼生 2019年11月28日 14:30

何濼生:「今天香港人普遍彌漫着恐共抗中的情緒。香港人多視中國一黨專政為獨裁和極權,並渴望能過渡到西方式民主的政體。我當然不認同專制和極權。我認為平權和限權都十分重要。執政者不能高高在上,不受制衡,這就是限權;人人都應該享有同等的政治和經濟的權利和平等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平權。」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https://weibo.com/u/6655322587

「學問」是很中國的詞彙。「很中國」是指有內涵、有哲理。中國人造字,以止戈為武,寓示真正的武者是要停止戰爭,而非耀武揚威。「學問」是由「疑」生「問」而由「問」生「學問」。我嘗試找學問這詞的英譯,卻只能找到Knowledge,Knowledge倒譯回中文是「知識」。由「疑」生「問」而由「問」生「學問」的內涵不見了。

多年前,當時我仍在學生時代,我就養成了「好疑好問」的習慣。我最喜歡跟傳教士辯論,跟老師討論,和找尋書本上的錯處。時至今天,我這「好疑」的習慣從未有變。我質疑書本中Maslow的人類需求層次論;也質疑經濟學的人類欲望無窮論。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提出人類需求層次論,與中國人傳統說法「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不謀而合,都說人的基本需要滿足了,才會追求更高層次、如榮譽和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的滿足。我認為Maslow和傳統說法都是「想當然」,未經科學驗證。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bhijit Banerjee和Esther Duflo著的《貧窮經濟學》(Poor Economics),就列出不少例子,證明不少窮人寧願捱餓,都要在婚禮喪禮等人生大事上做得夠體面。但是,生存不是說最基本最重要的麼?為何有人會因網上欺凌而自殺呢?

我在港大讀經濟的時候,就反對經濟學的「永不滿足」假說(non satiation)。我提出人生以有限的生命時間,不可能對任何產品有無限的需求。有人說:人對產品的素質可以有無限的渴求。然而,經過分析和觀察,我的結論是:生理上的需求有限;心理上的需求也有限,但如何滿足則是由文化決定,某些文化下,人會花費大量資源追求心理上的滿足,但巨大花費得來的滿足,其實跟常人花費得來的滿足沒有多大分別。

我認為人性有一致性,但因文化背景不同,同樣的需求,可以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對應。我們都要吃,但回教徒不視豬肉為食物;我們都要人家尊重和肯定,但有人要擁有超豪華遊艇才覺得被人尊敬。產品有一定的素質固然重要,但所謂對產品的素質有無限的渴求,不過是無中生有的心病而已。

今天香港有一種說法,指香港已步入「後物質時代」,香港人不再滿足於衣食衣住行等物質上的富裕,而是比前人更有理想。我不認同這種論述。古代人早已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人生目標,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孫中山先生畢生視「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為社會進步的目標。我不信今天港人所追求的,比先輩追求的更崇高。

今天香港人普遍彌漫着恐共抗中的情緒。香港人多視中國一黨專政為獨裁和極權,並渴望能過渡到西方式民主的政體。我當然不認同專制和極權。我認為平權和限權都十分重要。執政者不能高高在上,不受制衡,這就是限權;人人都應該享有同等的政治和經濟的權利和平等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平權。

原文轉載自:灼見名家 2019-11-26 評論 (經作者授權轉載)

全文連結: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7%8D%A8%E7%AB%8B%E6%80%9D%E8%80%83%E5%92%8C%E5%AD%B8%E5%95%8F/

原圖: http://static.stheadline.com/stheadline/inewsmedia/20191002/_2019100217290974656.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