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科技產業的成功要素

葉劉淑儀 2020年06月01日 13:30

葉劉淑儀:「以新加坡作比較,雖然與香港一樣都是細小而開放型經濟體,且生產成本高,但透過政府的介入及支持,其製造業(包括電子和精密工程等)已能維持每年貢獻20%至25%給國內生產總值。而香港相對起步遲,根據《2018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本港總研發開支按年增長10%,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86%。2020年的財政預算案雖增加多項政策推動創科,但支援依然不足,相信香港在科技產業上仍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很多亞洲地區希望複製「矽谷模式」,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即使投放大量資源仍沒有真正成就。有學者研究怎樣才能推動科技發展。中大前校長劉遵義教授編著的學術論集Models of Development探討亞洲的經濟發展模式,特別選取台灣和韓國作為研究對象。

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我認為要推動以科技為本的產業發展需要幾個因素。首先,政府要訂立工業政策,而且必須與時並進。政府制訂政策時除需審時度勢,深刻檢討當地的競爭以及比較優勢,才能判斷自身的條件適合何種產業發展。政府亦需要投放資源支持大學及研究所進行核心的前沿科技(frontier technology)及基礎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另外,政府也要支持廠商進行應用科技(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為產業革新鋪路。例如彈性衣物便是廠商通過應用彈性纖維(stretch fabric),加以不斷革新才成功研發和製造的。

以日本為例,其工業發展過程便是選擇了具優勢的產業,透過與商界緊密合作,然後投放資源支持其發展。戰後的日本已經做到了,政府致力發展汽車、電器產品、紡織及製衣業等,從中選取某幾所公司,如豐田汽車、本田汽車等大力扶植,並使它們成為國產市場的「冠軍」。日本政府施加高昂的關稅保護市場,使國民對進口貨品的需求下降。等到這些公司壯大後,這些公司便再對外大量輸出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記得八十年代我仍在美國求學時,這些公司可謂稱霸當地市場。

以新加坡作比較,雖然與香港一樣都是細小而開放型經濟體,且生產成本高,但透過政府的介入及支持,其製造業(包括電子和精密工程等)已能維持每年貢獻20%至25%給國內生產總值。而香港相對起步遲,根據《2018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本港總研發開支按年增長10%,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86%。2020年的財政預算案雖增加多項政策推動創科,但支援依然不足,相信香港在科技產業上仍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原文轉載自:明報新聞網 2020-05-26 評論 (經作者授權轉載)

全文連結:

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columnist/20200526/s00193/1590432090751

原圖: http://blog.hongkongairport.com/20200427/

https://www.brandhk.gov.hk/images/common/multimedia/ImagesLibrary/innovative/img_5.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