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一椿劫案改變跨國企業運作?

霍詠強 2020年08月08日 13:00

霍詠強:「面對咄咄逼人的各種威脅行動可能帶來更嚴重的行果,過去不少歐洲企業都曾遭到美國的各種調查和拘控,包括西門子、德意志銀行、大眾汽車等,大多以妥協、交巨額罰款了事,也有如法國阿爾斯通被逼向美國通用電氣出售電力業務,又或匯豐成為了滲透其他國家企業的工具。不過,歐盟最近幾年也加大了反制力量,包括調查美國科網企業,建立反制機制等。中國政府會否選擇反制?儘管從策略上中國必須保持對外開放,但是同樣可以是選擇性的,甚至進一步制裁部分對華不友好的美國企業,畢竟「敢戰方能求和」。」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這段時間,似乎除了美中對峙外,已經顧不上其他話題。

當中國面對四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時,美國白宮繼續全方位攻擊中國,各級官員無意識地謾罵、號召歐亞國家組成反華聯盟、關閉總領館、質疑留學生涉間諜活動、起訴華裔學者、封閉華為5G市場、試射洲際導彈,最新又最荒謬的行動是切斷中國企業對TikTok的控制權,雖然同類行動已非首次,但TikTok事態發展實在太荒謬了。

大部分傳媒對於TikTok事件的評論都是準確的,這是一椿搶劫!

今天的全球科網企業很大程度上是由Alphabet、Amazon和Facebook等美國公司主導,其下是Youtube、Whatsapp、Instagram、Android,滲透和控制每一個虛擬角落,並且為美國政府提供大量民眾輿論的傾向。TikTok是第一個真正突破美國壟斷的大機構,並且因為這個平台,美國的疫情、暴亂和選舉被網民嘲諷和玩弄,更是剌眼的。

但是,無論背後的原因有多實在,TikTok被狙擊只因為是中國企業。其創辦人張一鳴多次強調希望成為一家全球公司、服務全球用戶,可惜事與願違,現實是每家公司身上早有標籤!在急劇惡化的中美關係下,過去20年建造起來的所謂不分國界、不分種族、無遠弗屆的新媒體,試圖消除網絡政治化的努力宣告失敗。

雖然TikTok不是中國科網企業唯一打開海外市場的成功例子,其他如騰訊、小米、阿里都曾經在特定市場取得成功,但在美國人的地盤,只有TikTok一個能夠滲入全國不同階層,並且招來網企大哥Facebook,也不得不模仿、甚至抄襲,推出 Instagram Reels,但最終仍無法撃退TikTok。其母公司字節跳動 (ByteDance)、也成為行內舉足輕重的新貴,全球第二大獨角獸、估值高達800億美元。

從2015年開始,字節跳動就計劃進軍國際,通過收購和自建在海外擴張,包括收購了北美視頻製作 Flipagram、音樂短視頻平台Musical.ly等;此外還推出今日頭條海外版TopBuzz、火山小視頻海外版Vigo Video、以及成功融合抖音和musical.ly 結果惹出大事的TikTok。字節跳動目前旗下全球月活躍用戶超過15億,覆蓋150個國家和75種語言,其中TikTok就擁有8億用戶,排在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App第七位。 

特朗普關心的只有個人利益和選舉形勢,因此仇視TikTok也可說是「私人恩怨」,早前在奧克拉荷馬舉行的競選集會,表面上吸引過百萬人登記,結果只有6200人出席,事後爆出網民在TikTok上傳送戲弄特朗普的訊息,自然令他怒不可遏,如果不是幕僚指封鎖TikTok會對其選情不利,可能一早就對TikTok動手。及至有消息傳出微軟有意收購TikTok,才令特朗普打響了另一個算盤。

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在中興和華為事件後,所有中國在美企業無不膽戰心驚,深知一個不愼被視為目標,勢必萬劫不復,不少行業上的領頭羊已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早被斷踏足美國之路;科網企本來號稱跨境無疆界,尤其是美國自翊自由國度,按理不應該被視為目標,但在美國右派的排外思維主導下也影響到了美國市場的中國網企,美國多部門指控TikTok涉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準備通過行政手段阻斷其在美國市場的營運。

特朗普一方面威嚇說封殺TikTok,但是當微軟貌似惶恐地暫停和字節跳動討論收購協議時,特朗普又指可以接受在45天內完成交易,更重要的是需要向美國政府提供一定程度的「著數」,並且表示這是某種「租金」,微軟也第一時間同意。歷史上從未有過和政府無關的私人企業,其商業收購行為涉及的利益竟然要向政府上繳?

在高度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下,美國市場環境已被污染,不僅是TikTok的艱難抉擇,也是所有在美中國企業的難題,甚至是任何國家地區被認為對美國有威脅、或者可以作為「人質」的企業。事實上,字節跳動不是唯一落入相同困境的企業,過去中興和華為都已經作出過不同選擇。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會發現德國、法國和日本企業,都曾經陷入相同的困難境地。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經超越美國,雄霸世界電子市場,形勢比較今天的中國,更為有利。不過,在全球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日本製造業奇跡難逃被法院終結,敗在遊戲規則制定者的手中,美國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鉅額關稅等,迫使日本選擇臣服; 從1983年到1987年,多家美國公司包括德州儀器、Honeywell等在美國起訴松下電器、日立、TDK、三菱、富士通、東芝等十多家日本企業侵權,結果日方全部敗訴,需要簽訂專利許可合約,向美企支付巨額專利費用。再加上日本大集團過度擴張,購入鉅額的高估值美國資產後損手,從此踏入「失落的二十年」,經濟力量和工業產能一厥不振。

從陳舊的照片中,看到美國議員帶頭用大鐵鎚撃毀日本收音機時,不難聯想到今天同樣惡形惡相的官員和議員,美國從來不是個遵守國際規則、令人尊敬的自由市場,只要利益可能受損,就會暴露出美國政治干預市場的真面目!

TikTok事件帶來的後遺症,遠遠超過中國科網企業未來海外發展空間受阻,而是為全球跨國企業帶來的嚴重危機。表面上,字節跳動的選擇並不多,以美國的真實目的來衡量,遷冊英國的作用不大;所以只能選擇將TikTok整體出售給美企,或者乾脆完全退出美國市場;但不管何種選擇,都是痛苦和煎熬。然而,日本企業的前車可鑑,兩種選擇其實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尤其是當中國企業同時考慮國家意志的時候!

如果字節跳動仍然相信國際商業模式,被逼割價出售TikTok,那又如何維持其他國家的業務?如果法國、英國、澳洲、印度提出同樣要求時,字節跳動又可以如何抉擇?其他中國企業、無論是科網企或其他產業,又會否遭受更多國家的狙擊?

其他國家的跨境企業,又是否可以把這種壓迫行為當作「事不關己」?如果歐盟、印度、中國、日本等大國,對小國企業採用相同策略,這個世界的公平是否從此化為烏有?將來中國實力超越美國時,又會否「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幾十年來辛苦建立的國際貿易秩序,是否已經在美國的橫蠻無理下消失殆盡?

面對咄咄逼人的各種威脅行動可能帶來更嚴重的行果,過去不少歐洲企業都曾遭到美國的各種調查和拘控,包括西門子、德意志銀行、大眾汽車等,大多以妥協、交巨額罰款了事,也有如法國阿爾斯通被逼向美國通用電氣出售電力業務,又或匯豐成為了滲透其他國家企業的工具。不過,歐盟最近幾年也加大了反制力量,包括調查美國科網企業,建立反制機制等。中國政府會否選擇反制?儘管從策略上中國必須保持對外開放,但是同樣可以是選擇性的,甚至進一步制裁部分對華不友好的美國企業,畢竟「敢戰方能求和」。

原圖:http://wap.br-cn.com/news/gj_news/20200803/152529.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