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我們其實並不特別」

霍詠強 2021年09月11日 12:00

霍詠強:「或者對殘障人士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世界給予相對公平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世人的平視,現實之中,殘奧運動員的待遇及不上奧運運動員,這可能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更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許多殘奧運動員的訪問中,他們投入在運動之中的一個得著,就是忘記了身上的殘障缺陷。與此剛好相反的是,過去幾年世界急劇變遷,許多事件告訴我們,正常人投入在『運動』中,卻變成了殘障,很多時候,思維上的殘障,還要比肢體、智力的殘障,對人和社會的損害更為嚴重。」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今屆東京奧運終於完滿落幕,雖然看起來殘奧可能不比奧運吸引,但是殘奧會永遠能燃起人們心裡的無窮鬥志,殘奧會永遠能表現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沒有雙臂的「飛魚」盧冬和鄭濤、用嘴打球的乒乓球手哈馬托、用腳射箭的斯塔茲曼、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右腿、王睿倚靠乒乓球走出煎熬,劉翠青和徐冬林「像雙胞胎一樣」地衝刺。有運動員在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亦有人則默默訓練等待下一次機會:他們的故事閃耀著人類不屈靈魂的光輝。

部分傳媒用「帕運」來代替「殘奧」一詞,從而避免使用「殘障」這種一般人認為負面的詞語,這是否更適當?然而負面與否?其實來自人們真實的態度,對大部分殘障人士來說,或許正如在殘奧的宣傳所言,「人們稱我們為特殊人群,但我們其實並不特別。」希望觀眾通過殘奧會對殘障有正確的認知,而不是將殘障視為一種悲劇或是很嚴重的缺陷。

王睿1993年出生於四川省德陽市,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時,15歲的她正在教室中備課,她雙腿被間板砸中在廢墟下掩埋十多個小時後,右腿肌肉壞死而截肢。在家人的鼓勵下,王睿進入成都市殘疾人乒乓球隊,開始學習打乒乓球進行運動康復,16歲才接受正規訓練,王睿每天的訓練時長都在8小時以上,為了接住角度刁鑽的來球,她經常摔倒,但日復一日的訓練和突飛猛進的戰績,同時讓她漸漸走出失去右腿的煎熬。

2013年,王睿因表現優異被選入國家隊,並連續在2018年和2019年舉行的亞洲殘疾人乒乓球錦標賽上,拿下女子站姿7級單打冠軍。在東京殘奧會乒乓球女子團體TT6-8級比賽中,由茅經典、黃文娟、王睿組成的中國隊奪得金牌。

1990年出生的鄭濤幼年因意外失去雙臂,此後經歷了很長一段陰鬱的日子,直到14歲,雲南省殘聯來村裡選游泳學員。起初鄭濤的父母不肯,但鄭濤想試試證明自己,去實現人生的理想。加入游泳隊後,別人在練水5個小時,他就在水裡練習8、9個小時。因為失去雙臂,比賽開始時,他只能靠緊緊咬著毛巾保持姿勢的穩定,而接近終點時,他又不得不以頭狠狠撞向泳池壁。這樣的場景無數次出現在平時的訓練,令教練和隊友看得非常心疼。

靠著天賦和努力,鄭濤入選國家隊,並在倫敦和里約殘奧會都拿到了金牌。不過,在男子50米蝶泳S5級項目上,倫敦和里約兩屆殘奧會,鄭濤都以不到一秒的差距屈居亞軍。一路堅持,游到東京,9月1日,在東京殘奧會男子50米自由泳S5級決賽中,他終於獲得冠軍並打破殘奧會紀錄,31歲第三次參加殘奧會的鄭濤 ,取得了四金、四次打破紀錄的耀眼成績!

今年三十而立的盧冬,在6歲時不幸因為車禍失去了雙臂。不過,她沒有就此消沉,並在7年後選擇以游泳來打開全新的人生。她既經歷過倫敦殘奧會奪金的喜悅,也遭遇里約奧運會摘銀的遺憾。然而,不變的始終是對生活的熱愛。在東京殘奧會女子50米蝶泳S5級決賽中,中國選手盧冬以39秒54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成功摘金。

比起這枚來之不易的金牌,更令人感動的是盧冬奪金後的一個小細節。在領獎後合影時,由於本場賽事的亞軍和季軍都坐輪椅,盧冬立刻主動單腿下蹲,與她們合影。這一個自然卻又暖心的舉動成為了「最美合影」,令人感受到關心與體諒,是出於對身邊的人和事多用上一點心思,在奧運會的過程中都能夠充分傳達了。

就算只能在殘奧會中「一輪遊」,那又如何?

人生的成與敗不在於贏和輸,來自埃及的哈馬托 (Ibrahim Al Husseini Hamato) 曾說:「我理解的殘疾並不是說你失去了雙腿、雙手或者別的什麼東西,而是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都能輕言放棄的話,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殘疾吧!」

哈馬托在10歲時,因為一場火車事故令他失去雙臂;消沉一年後的他,走出陰霾,開始嘗試足球、跑步等運動,一次偶然的機會,哈馬托接觸到乒乓球,他鍛煉出了獨特的打球能力:口銜球拍、用腳發球,實現擊打。從1986年開始練習乒乓球,到2015年參加世界比賽,他用29年做到了曾經對他來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他成功打進了2016年里約殘奧會。如今,他也在東京實現了自己的第二次殘奧之旅。儘管在賽場上被擊敗,但這位48歲的老將對之後的比賽仍然充滿熱情:「輸球挺難過的,但我希望能贏得下一場比賽。」

在部分專家的眼中,殘奧運動員有兩種角色:第一種角色,就是優秀的運動員,在讚美他們的能力之餘亦可能會改變自己對傷殘人士的一些負面定見。第二種角色,則是激勵其他傷殘人士,讓他們都能盡能力去克服難關。現實中,可能只因為運動最基本的作用,是能夠幫助在殘障人士恢復身體機能。

1948年,古特曼醫生 (Ludwig Guttmann) 舉辦了第一屆曼德維爾運動會(Stoke Mandeville Games),旨在幫助在戰爭中致殘的退伍軍人恢復身體機能,因為體育運動可以成為幫助這些軍兵康復、恢復一部分身體機能。

或者對殘障人士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世界給予相對公平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世人的平視,現實之中,殘奧運動員的待遇及不上奧運運動員,這可能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更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許多殘奧運動員的訪問中,他們投入在運動之中的一個得著,就是忘記了身上的殘障缺陷。與此剛好相反的是,過去幾年世界急劇變遷,許多事件告訴我們,正常人投入在「運動」中,卻變成了殘障,很多時候,思維上的殘障,還要比肢體、智力的殘障,對人和社會的損害更為嚴重。


原圖:新華社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