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前海是機遇?是挑戰?還是測試?

霍詠強 2021年09月19日 12:00

霍詠強:「某種程度,這種政策等同為香港企業、甚至外國企業,能為他們提供以香港為基地的足夠人力資源、就算只是名義上的,成為可靠的跳板進入內地或回到內地工作。這樣才能讓香港人和內地的交流和工作更為普及和習以為常,交通流和資訊流也因為有足夠的需求,自然能形成健康的循環,也能讓香港和經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外資企業,在投資於前海和大灣區時,更無後顧之憂,從而形成足夠龐大的資金流。香港從來都是移民城市,內地以及外國移居到香港往往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機會,這個機會以往在國外,現在回到國內。如果香港真認為要擔任超級聯繫人這個角色,就應該願意付出一切可能的代價。」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9月5日、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橫琴方案》的定位是立足服務澳門、從地理位置到管理模式,令它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擴大了澳門的土地、透過推動琴澳一體化,主線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面對的困難也很明確,澳門的施政力量和人力資源的上限,就是橫琴的天花板。

《前海方案》對香港是機遇還是挑戰?當然是挑戰!因為只有經過挑戰才真正收獲應有的回報。

經常說香港什麼都不做也會撈得盤滿缽滿,因為外遊的便利、巨大的資金流量、超低直接稅、穩定可靠的市場環境和基建,背靠中國的高速發展,都足夠令香港「坐食無憂」;但是,世事總有定數,人們總是忽視這種輕而易舉可以得來的利益,於是首先是出現內部拖延,行政效能大幅度降低,將一些吹毛求疵、互相消耗的程序視為先進、平等和慎密,當這種由既得利益者製造的拖延,開始壓制社會上游力量後,自然也會製造更大程度的不公平,就成為了煽動者的可乘之機,從2011年反水貨到2019年的黑暴事件,背後是內部消耗、不思進取的結果。

最近在前海擴展有個說法指「前海從十年前開始即由深圳方面主導開發管理,香港特區頂多僅能提供意見」,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當年在計劃開始前,深圳已經有官員到港「取經」,當時前海更以「小香港」為招徠,但是向內地發展當時仍被視為「反潮流」的發展方向,香港政府並没有正面參與和思考如何利用前海計劃。香港政商界中人一開始對前海就充滿介心,非但沒有什麼「合作」定位,在規劃初期並且被標籤為「競爭和削弱」香港,例如葉劉淑儀早在2010年就對港府發出警告,認為在前海發展計劃上香港是被「綁上戰車」,並且擔心日後會有大批服務業工序遷到前海,引發第二次產業北移。《信報》林行止同樣在2013年撰文表示,前海將成為由北京全面管控的香港後備城市,最終目的在取代香港。

如果說香港政商界意在拖前海後腿,那的確也是頗為成功的。前海過去10年的發展好不好?其實並不好,雖然前海在基礎建設上的進展非常巨大,遷入的企業數量也不少,10年間,前海深港合作區註冊企業增長45倍,差不多等於每年翻一翻,2019年,合作區的經濟和稅收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53億和29億元,位居全國同類新興區域之首。但如果說前海的目標是「小香港」,那肯定是失敗的,香港企業遷入前海的數量有限,主要都是逐利移居的大企業,例如滙豐、恒生、東亞等巨企的支援服務中心,但在商業服務上,例如其中一個由周大福投得的重點項目,俗稱「港貨城」的全球商品購物中心。首先敵不過「水貨客」,再受制於電子商務,最後被黑暴影響貨運而宣佈失敗,或許還得慶幸避過了再受疫情衝擊,現在或可以考慮如何重新出發?

但是為什麼表面上前海看起來很好?最少數據表現很好?是否造假?前海的確表現很好,但原因不在於因為「深港合作區」,而是因為南山就在旁邊。嚴格來説,前海原來就在南山區,通過海灣填海而成,過去十年,深圳南山區成為了一個奇蹟,因為平保、華為、騰訊等的進駐,令它成為一個經濟價值以萬億計的創科區域。所以前海區商用物業空置率雖然很高,更有傳聞指高逾六、七成,但住宅樓價卻屢創新高,而且市場仍然看好前海的住宅樓價前景,究其原因,就是南山區的「外溢效應」。

那《前海方案》的擴展有何意義?《前海方案》部署了三方面的任務:

1. 一是拓展前海合作區發展空間至120.56平方公里,為深港合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 二是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創新合作區治理模式。

3. 三是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明確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升專業服務對外開放、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

那就是説中央勢必要在大灣區推向成為更開放的發展區域,其中一個重點工作就是將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而這個特色示範區的一個前沿測試地點,就是前海,尤其在擴區後,南山接連至寶安機場這一片擴大的前海區,是「一國兩制」之中兩制的試行融合,這並不是地域上內地和港澳的融合,而是在制度上的融合,能否取長補短建立新的政府架構和制度,用以作為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參考。

至於香港,原來前海的制度就應該部分取材自香港,香港也應該能夠借助這個機會,讓前海真正能夠成為香港的跳板,只是無論香港的參與有多少,已經不在中央政府的考量,而是成為香港的測試,前海會開始從基建走向發展軟件(商業服務等),背靠的更多是南山、深圳、以至於整個廣東省。對香港而言,前海的確變成挑戰,只是這次挑戰的助力在深圳、對手也在深圳,甚至更明確地說、在南山;當然南山之內也有香港,微妙就在此處。

問題來到香港手上。未來的香港應該是怎樣的?「河水不犯井水」廿多年,早該結束了,因為中國也不是那時那個中國,但説到融合?怎融合?先錯開話題,説到前海時,香港人也迅速有個想法:前海是否可以幚助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不過這想法很快就打消了,因為單論住宅樓價,前海一手樓價甚至高於新界西北地區,加上銀行按揭利率的差距,想法似乎不實際。再拉遠些,深圳也急需要解決住屋問題,但重點應該是租賃市場,下周再談。

其實這些想法,有一個很有價值的意義,就是流動、人口流動。那如何能鼓勵有建設性的人口流動?自然是用盡千方百計破除中港交流的任何障礙,包括近在眼前的防疫工作,香港的確應該將中港通關列為頭等大事,包括應考慮直接採用廣東省的健康碼系統,包括具備追縱功能的,至於不願意使用的,自然可以安心留港。

這段時間不少人擔心香港出現大量移民,特別是中青年移居海外的趨勢,並且提出説要想方設法挽留人材;千萬不要!香港靠的是人力資源,但「勉強冇幸福」,如果未來兩三年能有三、五十萬港人離開,對香港可能是好事。當然同一時間,香港也應該全力吸引各地精英移居,特別在專業服務、教育、科技創新、醫療護理方面,不限於內地、不限於種族,並且鼓勵他們在移居香港後,可以選擇到大灣區工作,又或者説就在前海。

某種程度,這種政策等同為香港企業、甚至外國企業,能為他們提供以香港為基地的足夠人力資源、就算只是名義上的,成為可靠的跳板進入內地或回到內地工作。這樣才能讓香港人和內地的交流和工作更為普及和習以為常,交通流和資訊流也因為有足夠的需求,自然能形成健康的循環,也能讓香港和經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外資企業,在投資於前海和大灣區時,更無後顧之憂,從而形成足夠龐大的資金流。

香港從來都是移民城市,內地以及外國移居到香港往往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機會,這個機會以往在國外,現在回到國內。如果香港真認為要擔任超級聯繫人這個角色,就應該願意付出一切可能的代價。

原文轉載自:星電視2021-9-16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Z6fc1rKT4

原圖:

https://std.stheadline.com/kol/article/448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