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改革新聞處 提速提效提量

葉劉淑儀 2022年05月13日 22:30

葉劉淑儀:「新聞處多年來未有改革或更新工作模式,逐漸與時代脫節。我認為新聞處應多運用人工智能、收集大數據,以更快更精準地監察輿情,掌握社會脈搏,如此便可重整資源及人手,更緊密地與外地、內地及本地傳媒溝通聯絡,還要學會簡單精準地傳遞信息,才能協助特區政府提高施政效能。所謂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再不改革,新聞處將淹沒於元宇宙時代,形同虛設。」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近年,經歷黑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社會對特區政府的表現並不滿意,紛紛有聲音要求部門改革。例如第5波疫情爆發,特區政府欠缺預案、動員遲緩,反映部門欠承擔、欠溝通、欠協調,而且部門只以自身功能為本(function-based),而非以解決問題為本(issue-based),於是有部門「做死」,有部門卻事不關己,非常不理想。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提出「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團結一致為民解困」、「增強政府團隊文化,以我和我們的精神處理問題」、並且要「為指定工作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等等,便是針對以上的問題。此外,李家超在土地房屋問題上,提出要「提速提效提量」,我倒認為這目標也適用於其他範疇。

問題是怎樣改革才做得到?本篇以政府新聞處(Inform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ISD)為例,討論如何改革這部門,改善其表現,以強化政府治理能力。

這些年,特區政府歷盡風雨,政府新聞處卻活得異常低調,即使經常遭詬病資訊發布不足、回應假新聞太慢、新聞稿寫得太技術性,甚至出現過記者會背景大熒幕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寫成「中國人民共和國」等事情,仍未見新聞處提出過甚麼改善措施。此外,原來上一任新聞處處長鄭偉源於去年12月初以健康理由離任後(鄭偉源於離任3星期後出任「一帶一路」專員),新聞處處長一職已懸空6個月,特區政府人才凋零、行軍無將,難怪新聞處沒有突出表現。

最後一位專業新聞官升任新聞處處長的是丘李賜恩,她由1987年擔任處長至1997年,是歷任新聞處處長中任期最長的;近年新聞處處長則多由政務官出任,包括幾位現任局長聶德權(2014年-2016年)、黃偉綸(2009年-2014年)和邱騰華(2006年-2007年),還有朱曼鈴(2018年-2019年)、馮程淑儀(2007年-2009年)和鄭偉源(2019年-2021年)等等。

由政務官擔任新聞處處長,優點是他們熟悉政府運作、行政能力強,缺點是他們並非新聞專業出身,欠缺傳媒背景,加上任期短(例如邱騰華只做了15個月),未及與傳媒及下屬建立深厚關係便又調職,難以帶領部門好好發揮;長期由政務官出任處長,亦反映其上司民政事務局局長一直未能培養專業人才,從內部晉升至處長,也是新聞處積弱的原因之一。

根據特區政府財政年度預算《總目74--政府新聞處》,新聞處的編制包括12個首長級職位及433個非首長級職位。作為特區政府的大公關,新聞處要時刻掌握傳媒脈搏,為特區政府打造形象、提升民望,讓市民了解特區政府政策,因此整個部門都要反應快、行動敏捷,既要準確發布消息,更要及時澄清謠言、打擊假新聞,更加要時刻掌握網絡和社交平台的評論,但是看新聞處近年的表現,明顯未能發揮功能。

政府財政年度預算《總目74--政府新聞處》指出,新聞處2022至2023年度的開支預算接近7億元,工作範疇包括5大綱領--香港以外的公共關係、本地公共關係及公眾資訊、輿論、公民責任、出版。每個綱領的績效如何,以及需如何改革,我們可逐一拆解。

綱領一「香港以外的公共關係」,宗旨是「在國際間及內地推廣香港的良好形象」。國際方面,副處長(2)旗下設海外公共關係組、香港品牌管理組、國際推廣組等等,旨在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亦要和駐港外國傳媒及訪港新聞新業員打好關係。

以往,新聞處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資深外籍新聞官,主力與外媒打交道,不過隨着副處長Brett Free在今年年初退休,外籍新聞官已絕無僅有,在外媒聯絡或國際關係方面難以得心應手,甚至事倍功半,特別是現在香港處於複雜的國際形勢,要面對制裁等政治打壓,西方傳媒不斷抹黑一國兩制以及香港的政治制度,這方面便顯得更重要。

內地關係方面亦然,隨着香港與內地關係日益緊密,新聞處與內地傳媒的溝通聯絡愈來愈頻繁,新聞處能否適應內地傳媒的工作模式及內容要求,便很影響特區政府的未來發展。

綱領二「本地公共關係及公眾資訊」,宗旨是「向公眾傳達政府政策、計劃、決定、活動及服務的信息,加強他們對政府事務的了解」,方法包括「以多媒體形式發放信息」、「安排傳媒採訪活動」、「發放新聞稿」等等,副處長(1)旗下的多個政府總部新聞組、駐部門新聞及公共關係小組,會協助部門宣傳不同的政策,例如「大嘥鬼」、消費券、疫苗接種計劃等等。

說來諷刺,這範疇的工作理應做得最多最好,但現實卻是最為人詬病,例如2019年特區政府提倡修訂《逃犯條例》的時候,政府文宣內容複雜難懂,反修例的文宣反而滲透大街小巷;抗疫兩年多以來,特區政府往往未能簡單準確地講解抗疫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當中過分詳盡而技術性、充滿艱澀詞彙和數據的新聞稿,相信只有傳媒或相關研究人員才會讀得明白,對市民而言全無作用,即是「無人睇得明」,反映新聞處未能有效協助各個政策局以深入淺出、簡單易明的方式傳播及散發資訊,讓市民易於消化吸收。

我認為,新聞處應更頻密地發放更多簡單親民的圖像或懶人包,並且開通更多網絡頻道,把信息滲透社會每個角落。

綱領三「輿論」,指新聞處要「閱覽中英文報章和雜誌、熱門新聞網站及其facebook專頁,以及每星期收聽/收看約239小時電台和電視台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還要「編寫傳媒摘要、譯本、報告、官員的談話全文及剪報,會盡快送交有關決策局和部門」。「輿論」範疇的支出不多,2022至2023年度的開支預算只有3,100萬,但是工作模式相當落後。

過去我已覺得新聞官相當辛苦,要每天清晨4、5時起床,閱讀大量報章,手動剪報;現在剪報已電子化,但是仍然由新聞官手動選材。我認為新聞處應提升系統,全面運用人工智能,按部門需要把新聞分門別類,官員一看便懂,可省下新聞官不少時間;而且在資訊每秒更新的年代,還要新聞官「編寫傳媒摘要,盡快送交有關決策局和部門」,是相當滯後的做法。

另一方面,新聞處鮮有做社交平台內容摘要,在24小時監察網絡輿論方面未夠全面。須知道收集社交平台的大數據,我們可以掌握市民真正關心的事物及反應,例如去年12月19日立法會投票日,社交平台卻被王力宏離婚洗版;又或者疫情下市民原來非常害怕封城、禁足等等,掌握這些數據會讓特區政府更有效了解民情。新聞處應考慮把這些工作外判,或者開發人工智能系統處理,以提速、提效、提量。

而在政策局方面,新聞秘書、政治助理可以隨時透過人工智能剪報系統,隨時閱覽剪報或其他信息,向局長進行精準滙報。

綱領四「公民責任」,宗旨是「提高公眾對重大社會事務的關注和了解,並加強他們的公民責任意識」,例如宣傳完善選舉制度、愛國者治港、國家安全、回歸25周年等等。我當然認同要大力宣傳這些項目,不過工作細項指標仍然是「活動數目」、「印製及展示海報數目」、「宣傳片數目」、「聲帶數目」、「展覽數目」等等,則非常傳統及保守。新聞處應考慮把推廣工作外判,讓市場上的專業人才製作更出色、更多元化、更有效的宣傳推廣計劃。

至於綱領五「出版」,即是新聞處就是特區政府的出版機構,包括「提供編輯服務、製作、分發及銷售政府刊物」。這範疇可算是5大綱領中最追不上時代的,我認為新聞處必須與時並進,靈活運用資源,集中開發電子書,減少印製印刷品。

新聞處多年來未有改革或更新工作模式,逐漸與時代脫節。我認為新聞處應多運用人工智能、收集大數據,以更快更精準地監察輿情,掌握社會脈搏,如此便可重整資源及人手,更緊密地與外地、內地及本地傳媒溝通聯絡,還要學會簡單精準地傳遞信息,才能協助特區政府提高施政效能。所謂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再不改革,新聞處將淹沒於元宇宙時代,形同虛設。

 

原圖:https://std.stheadline.com/politics/article/1720115/政治-時局解碼-大棋盤-拆解記者會布景搞錯-國號-之謎

全文載自︰2022-05-11 《經濟日報》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248906/改革新聞處%20提速提效提量

作者為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