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法官們戴着道藐岸然的假髮,就不由得想起清宮戲中的長辮,很有滑稽感。
中國人自古有束髮的傳統,男子十五歲弱冠就束髮,這是成人禮。到了清朝入關,推行「剃髮令」,漢人是否剃髮,被視為是否臣服於新朝的象徵,因拒絕剃髮而被殺的人很多,故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經過兩百多年清朝統治,人們開始習慣那條被洋人譏為「豬尾巴」的長辮,並以此為美。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下令剪辮,不少被強行剪辮的如喪考妣,安徽督撫張勛就保留了一支辮子軍,後來他還發動了一場短暫復辟。一般平民也捨不得剪,魯迅筆下的七斤,聽說城裏流行剪辮,嚇得不敢入城。
無論是漢人的束髮還是清朝的留辮,髮型看似美學範疇,其實是一種文化現象,代表認同與臣服。香港法官及大律師所戴的假髮,其實也是文化認同,代表香港司法沿襲自英國,即使回歸之後,司法系統仍然奉英國的法治而正朔。
考據歷史,假髮與人類文明一樣源遠流長。如今司法人員所戴的假髮,據說源自法國的路易十三,他本人是個禿子,為了掩飾而戴假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戴假髮一時間在王公大臣圈子中流行開來,然後席捲歐洲,最終在英國扎根,成為法官及大律師的標配。據說,戴上一看就假的假髮,有一種「非人化」的感覺,讓他們放下私心雜念,只忠誠於法律。
現代的假髮由馬鬃製造,費用不菲,一般情況下,司法人員一輩子只有一頂假髮,時間用得久了,毛色發黃,散發出經驗老到的光芒。反觀戴了簇新假髮的人,肯定是法律「初哥」了。不少人從不清理假髮,目的是讓自己看起來更資深,更具權威。
正如上文所述,香港法官戴假髮,最主要功能不是儀式感,而是文化認同,凸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與內地實行的是不一樣的司法制度。香港的假髮黨們,大都看不起內地的法治,甚至認為內地沒有法治,戴上假髮,讓他們有一種自豪感及優越感,可以睥睨眾生,生殺予奪,並以「司法獨立」為擋箭牌,抗拒任何司法改革,阻撓據說中央對香港司法的「影響力」。
時移勢易,英聯邦的國家中,法官戴假髮的越來越少了,現在美國的法官就是只穿法袍。在英國,08年有一項改革,法官上庭可以不戴假髮,當然也可以戴,屬於一種自由選擇。只有在香港,法官戴假髮似乎仍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實說「一朝天子一朝髮」也是事實。清人入關,留辮;清朝被推翻,剪辮,只有遺老遺少們才留着辮子,拒絕與時俱進。香港回歸二十三年了,司法系統還留着那頂假髮,很難不予人前朝余蘖的印象。
原圖: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6033888-%E6%B8%85%E4%BB%A3%E5%89%83%E9%AB%AE%E6%94%BF%E7%AD%96-%E7%82%BA%E4%BD%95%E4%B9%BE%E9%9A%86%E4%BB%A5%E5%89%8D%E5%B8%9D%E5%83%8F%E8%80%B3%E9%82%8A%E6%9C%89%E9%A0%AD%E9%AB%AE%EF%BC%9F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502962/%E4%B8%80%E5%B9%85%E5%9C%96%E7%9D%87%E6%99%92%E6%B3%95%E5%AE%98%E6%9C%88%E8%96%AA%E6%9C%89%E5%B9%BE%E5%A4%9A
https://image.stheadline.com/f/1500p0/0x0/100/st/2c05ae4da51a8c919fab924f0df6a6d1/stheadline/inewsmedia/20200601/_2020060112030134566.jpeg
https://www2.hkej.com/commentary/cnpolitics/article/887002/%E6%B4%8B%E5%8B%99%E9%81%8B%E5%8B%95(%E4%BA%8C)%E3%80%80%E8%B3%A2%E8%87%A3%E5%85%B6%E5%AF%A6%E6%98%AF%E8%B2%B7%E8%B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