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阿富汗的「亞洲視角」、中國教育問題前瞻

霍詠強 2021年09月04日 12:00

霍詠強:「兩星期前説到中國媒體未能充分利用阿富汗急轉直下的局勢,誰料央視忽然急起直追,總台和CGTN突然大發神威,搶佔了不少獨家消息,也令阿富汗的報導,增添了不少『不一樣的內容』,其中8月26日傍晚,喀布爾機場發生爆炸,中國央視總台報道員就最早趕赴機場以及醫院附近進行採訪,打破了西方媒體壟斷突發國際新聞。所以今天也用上半節時間,説説中外媒體在阿富汗的報導情況。美軍撤離時出現大混亂後,各主流傳媒更是全力報導,然而在跳轉不同地區的新聞台時,會懷疑這些所謂新聞報導是客觀事實?是少量真相?還是徹頭徹尾的「故事」?」

兩星期前説到中國媒體未能充分利用阿富汗急轉直下的局勢,誰料央視忽然急起直追,總台和CGTN突然大發神威,搶佔了不少獨家消息,也令阿富汗的報導,增添了不少「不一樣的內容」,其中8月26日傍晚,喀布爾機場發生爆炸,中國央視總台報道員就最早趕赴機場以及醫院附近進行採訪,打破了西方媒體壟斷突發國際新聞。

 
所以今天也用上半節時間,説説中外媒體在阿富汗的報導情況。美軍撤離時出現大混亂後,各主流傳媒更是全力報導,然而在跳轉不同地區的新聞台時,會懷疑這些所謂新聞報導是客觀事實?是少量真相?還是徹頭徹尾的「故事」?
 
8月25日在BBC的國際新聞頻道,播出由一位女記者主持的特輯,內容關於塔利班掌權後對女性和原政府官員將會是災難。影片浮現出昏暗、憂慮,從影片看來喀布爾市面充滿著肅殺的恐怖氣氛。然後轉到香港的鳳凰衛視,新聞報導中的特約記者是一位華裔中年大叔,他走在一個市場裡面,鏡頭看去有不少商販在售賣各式物品、人來人往相當熱閙,記者走到水果攤前問攤販的情況,年輕的小販説生意還可以,就怕往後價格上升、經營變得困難;小販旁邊有兩個持槍的塔利班武裝,態度很隨意地和記者聊天。雖然稱不上歌舞升平、但也肯定談不上肅殺恐怖。
 
在西方媒體包括CNN、Reuters、BBC的報導中,觸目都是喀布爾機場的可怕景況,受訪者都是冒生命危險出走的人群。然而,在中國的新聞報導中,雖然市內部分地區尤其是靠近美軍控制的機場一帶仍然混亂、甚至爆發了恐怖襲擊,但普遍上喀布爾市面已經逐漸恢復正常商業運作;儘管有對未來憂心忡忡的市民,但也有為終於盼到戰亂終結、以及擁有當家作主的機會而感到興奮的群眾。中國媒體的報導呈現了和西方媒體截然不同的喀布爾,同時多次訪問了塔利班和阿富汗原政壇人物,令受世界關注的重大事件,終於出現了以往少見的「亞洲視角」:塔利班是否真的可怕?喀布爾是否風聲鶴唳?
 
在西方媒體的視覺中,整個喀布爾是個充滿壓抑的危城;在中國媒體的眼中,喀布爾是個逐漸恢復正常的中亞城市。何者才是真貌?如果喀布爾市面逐步恢復平靜,那為何美國撤離時會容讓機場出現連日的大混亂?令喀布爾機場出現人人爭相出逃的景象?要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悲歡離合、最後上演造成大量傷亡的恐怖襲擊?
 
正如在機場大混亂後,《紐約時報》稱因為阿富汗的局勢動蕩,兩名殘奧選手無法前往東京要被逼放棄比賽,但央視新聞就指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仍然有不少居民正常來往,根本不存在出境困難?這則「假新聞」所為何事?十天後答案出現了!這兩名阿富汗選手輾轉經由法國轉抵東京,趕上參加殘奧會,法國廣播電台在報導時更特別提到「兩入住奧運村時場面很感人」。但事件中的一些細節製造了更多疑問?兩名運動員在新聞報導後兩天,就已經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撤離,在法國整整「休整」了一星期後,才乘坐航班從巴黎飛抵東京,似乎「刻意」地錯過了開幕式。
 
於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出現了!「一個被地雷炸傷的田徑運動員、一個遭受極端原教旨壓迫的女性選手,受塔利班佔據的影響,本來失去了參賽機會,但在美國和歐洲的關注和協助下,終於走進了選手村。中間歴盡多少苦困、最後雖然錯過了開幕式、趕不上最拿手的競賽項目,但仍然能參賽,體現了奧運精神……更關鍵的是不枉歐美為之用盡努力!」
 
這故事是不是很賺人熱淚?有沒有挽回北約和美國之前在撤離工作上暴露的醜態?
 
如果説「不屈不撓的殘奧運動員」賣的是悲情,那機場的自殺式炸彈案原來應該是「荷里活戰爭猛片」中鐵血戰士的深刻描寫。然而,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的連環恐怖襲擊爆炸事件中,其中不幸造成大量傷亡的原因是駐守機場的美軍未能保持理智判斷,結果因為魯莽還擊,造成超過170人死亡,200人受傷,當中包括最少28名塔利班武裝,令這個故事再次令美軍由阿富汗的最後保衛者、變成落荒而逃的殺戮者。
 
在利益盤根錯節、衝突纏繞不定的現場,中國政府和傳媒為世人帶來了一個新視角、一種不同的聲音,或許能為阿富汗人民走出黑暗的道路,增添一點光亮。
 
今天第二個題目是周三節目的一個前瞻,是有關於中國教育政策的問題,最近推行了兩大行政措施,其一就是「雙減」: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其二是教師輪調。這方面的討論在過去一個月可謂沸沸揚揚,也直接導致金融市場動盪,影響不可謂不巨大,因此今天先説説一些基本問題。
 
其一,教育永遠都被所有地區認為非常嚴重的問題。無論中港台、日韓、歐美,甚至一貫被認為「理想教育模式」的德國或北歐,當地人永遠認為教育模式不理想、需要改善;壓力太大的自然不滿,例如中國有「雙減」,但一向認同「愉快學習」的歐洲國家,不少家長憂慮影響子女競爭力,於是又對私立精英學校趨之若鶩。歸根究底,教育過程永遠只有少數優勝者,絕大部人都只會是平庸,那家長自然不會滿意,最後自然把怨氣撒到教育制度之上,於是世上根本沒有令人滿意的教育制度。
 
其二是中國教育體制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神奇數字,高考分數?不是,是一個固定數字:985。當現在大家要強調贏在起跑綫的時候,其實家長真正關心的並不是現在學生的成績怎樣?又或能夠進入怎樣的學校?而是這些種種的條件指向了作為家長最終能為子女鋪設出怎樣的台階、進入怎樣的大學?這才是最關鍵的判斷,形成這種思維是因為在進入職場後,名牌大學畢業生的頭衘,對進入政府架構、大企業、以至於升遷,985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當教育部發出政策改革時,有否想過問題還在「教育系統之外」?
 
其三是培訓的方式的確已經為社會帶來壓力,學科類教培行業在2019年規模為8000億元,素質教育市場在2021年規模為5050億元,也就是説無論貧富,每個中國人每年承擔了公共教育開支以外每人一千元的支出。在大城市內的補習班,一節課兩百多、一星期4~6節,每年就是近十萬的開銷;就算是一些素質類教育,例如一個帶學生到北京郊區學習風箏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三個周末授課,費用高達兩萬元,這是怎樣的扭曲資本思維?這種傾向能不煞停嗎?
 
當然,教育部的政策也不能限於「減負」,除了新近提出的「教師輪調」,也必須拿出更多具建設性的「校外學習」,須知道不少家長也視這些培訓課程,為對抗所謂「精神鴉片」、即是電子遊戲和社交媒體的重要工具,拆除了汙塞的溝渠,還得要提供有效的宣泄渠道。

 
原圖:新華社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