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中國為何對教育界施以雷霆手段?

霍詠強 2021年09月06日 15:00

霍詠強:「中國對教育政策下了重手,是為了對現在已經走歪和對未來的危害叫停,這些一刀切手段是針對問題嚴重來表達態度,並未真正理順問題,未來肯定會繼續調整,畢竟教育政策非三、五年不見效果。」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今天的內容太多分點,為了避免混亂、先說總結:中國對教育政策下了重手,是為了對現在已經走歪和對未來的危害叫停,這些「一刀切」手段是針對問題嚴重來表達態度,並未真正理順問題,未來肯定會繼續調整,畢竟教育政策非三、五年不見效果。

新學期開始了,中國的學生將會面對很不一樣的學習環境,這個暑假中國教育政策出現翻天覆地大改革,除了對培訓中心加強管理和去資本化動搖了金融市場外,還有許多的具體的學校管理和規定,除了家長不知所措以外,學校也得要重新適應。

先說說這個「重手」從何而來?因何而來?

1. 全世界都補習,韓國、印度應付大學考試的補習更一貫被稱為可怕,但像中國這樣滲入全方位每個班級,市場高漲至以萬億計,培訓中心用巨資聘用「名牌老師」,學校老師故意留一手供「特訓班」使用,那明顯地出了問題。

2. 重點分班同樣走入極端,本來因材施教因應學生水平也是學校正常的學習編排,有實質的效用,但當學校由重點班發展出精英班,然後還有「火箭班」,講求超前正常班級多少年的時候,問題也可想而知。

3. 然後,每個家長都認為這種生態,一天補兩、三個學科,一星期四、五個奧數、樂器、外語、科學類培訓,功課繁多、凌晨才睡覺成為學生常態,67%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17%的中小學生單計校內作業總量已經超標(標準是90分鐘)。

有人認為中國政策來得太急,來得太重手,一刀切會引起太大的震動,一下子培訓中心的前景就沒了,應該要多諮詢,硏究更全面的改革。這説法看來沒錯,但現實是「唔見棺材唔流眼淚」、強硬政策不出台,只靠建議、指引根本無從改變陋習,連引起關注的能力都沒有。正如上任教育部長陳寶生早在2019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指出「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這是當前教育的根本問題,到今年1月的工作會議就已經提出「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目標是減輕學生和家庭負擔,把學生從校外學科類補習中解放出來,把家長從送學陪學中解放出來。這件事非辦不可,必須主動作為。」

於是「雙減」出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面規範校外培訓,不允許在法定假日、休息日與寒暑假補課,各地不再審批學科類培訓機構,現有機構需要登記為非牟利性機構,不得上市融資 ,於是相關上市公司崩潰。除了針對校外培訓以外,「雙減」還有許多「辣招」:

1. 五項管理:今年1至4月,教育部先後印發五個專門通知,對中小學生在校內的手機管控、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建立課外讀物進校園遴選審核制度、重視作業質量、足夠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等五方面作出規定。

2. 四個嚴格:嚴格執行均衡編班的法律規定、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嚴格執行教學計劃,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嚴格執行作業管理規定,禁止給家長變相佈置作業;嚴格執行考試管理規定,不得按考試成績調整分班、排座位、「貼標簽」。

3. 加強學校考試管理發出通知,嚴格規範學校教育教學行為,切實降低學生考試壓力,例如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4. 中小學教師輪崗制: 例如上海每名教師10年內須有規定的流動記錄、特級、正高級教師不低於20%左右流動支教三年。

5. 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通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六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晚8至9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

同一時間,教育部也推廣了由學校安排的「課後服務」來填補家長對培訓中心的需求,在過去的暑假各地對課後服務做了精心準備,務求令校內教育更為健全,並且希望能監督和改善以原學校為中心的課後活動。

然而,單靠學校並不容易改變客觀現實,中國教育壓力過大變成問題,一定程度還可以視為 Happy Problem (好的麻煩),只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改善,再加上一孩政策,對子女的培育能夠投入更大量的資源,焦慮的城市中產家長想要為子女鋪平未來的道路,這種將子女視為未來的渴望,更容易變成極端的「奮鬥計劃」,一方面想要追求現代化教育講求創造力和批判力,還要保持過去以高考為導向的應試能力、懂得應付考試,再加上985名牌大學這個標籤,於是,對子女在學業成績上的要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就算減少了大規模的培訓中心,最有可能出現的是回到以往零散的補習模式。

退一步來看,所謂「沒有需求、就沒有獵殺」這些目前被深痛惡絕的狀況,有其必然的需要和背景。正如今天被詬病的學區房問題,就是為著要破除十多年前直接靠金錢和權力搶走學額的腐敗,才提出的「就近上學」。所以今天也不可能找出更理想的方法,只能微調為更公平的計算標準。

同樣地,「重點班」對學校來説,是按著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安排授課內容,對某些科目能力較強者也可以更充分發揮,未能趕上平均水平的也可以透過小組補課來提升水平,「拔尖補底」原來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種合理方式。如果因為部分教學機構的極端分班,例如所謂「火箭班」而阻礙學校採用合理的分班教學,或會得不嘗失。

如何有效使用測驗、考試來激勵、督促學習,更可以視為一種「藝術」,須知道今天網上學習流行,也難免令學生輕易地在網上找答案、完成作業,因此靠日常功課作用不大;強行控制考試數目來「減少壓力」,反而可能令這整個學期一次性的考試成為「催命符」;適當地使用分段測驗讓學生積累分數、要求在課堂上完成作業,才真正稱得上均衡的學業壓力。

通過公開考試評定等級始終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和學校也不必顧忌於「求學變成求分數」而刻意迥避「應試技巧」,甚至應該主動教授考試的方法和穩定學生的應試心理,畢竟人生中總要應付無數考試,與其一開始就在人生中最關鍵公開考試中茫然不知所措,不如視之為常規教育中的一部分,這也勝過培訓中心和補習班,利用傳授「應試技巧」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無往而不利的招徠手段。

教育部除了強勢要求整頓教育機構外,另一個更好方法或許是「好好教育和輔導家長」,這或許才是治本的方法,傳統上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要嘛就是聯誼性質,例如畢業禮、節日校慶表演,最多也就是一年一度或兩次的家長日,會面十分、八分鐘,次數再多隨時不是好事,現實裡不少家長不明白子女的能力,而學校就不知道學生的壓力;學校和家長更多、更深入的溝通,應該是所有教育政策朝向的目標。就不同學生的情況,教導他們的家長如何和子女相處和輔助,以及不同學生是否需要額外的培訓?以至於需要怎樣培訓?開誠佈公永遠是最有效的家教合作。

正如家長永遠因為子女「沉迷遊戲」而不滿,當中原因往往因為家長要求停玩遊戲時,子女總是推三阻四,因此遊戲總成為被打擊的目標。然而根據大數據分析,18歲以下青少年,耗在手機上最長時間的是「短視頻」和「社交媒體」,兩者相加佔去四成以上,遊戲反而不足10%,當然背後和父母的限制有關,但這也顯示了一個風險,就是對遊戲的進一步限制,只會令青少年更沉迷於短視頻,恐怕也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未來且看新上任的教育部長懷進鵬又會如何應對?

原文轉載自:星電視2021-9-2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vT0oZN_-Q

原圖:

https://pixabay.com/zh/photos/classroom-school-education-learning-2093744/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