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中國要爭取話語權、難在哪裡?

霍詠強 2020年06月21日 12:00

霍詠強:「中國在國際媒體的「輿情」,一直都落入下風,許多原來是正面的中國故事,最後反而被主流媒體「有意無意之間」抹黑了,中國人、中國企業、中國政府、中國之路的形象和實況,似乎從來不曾被認識清楚,這個囚籠該如何打破?中國要爭取話語權、期望外界能說句公道話,到底有多難?」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中國在國際媒體的「輿情」,一直都落入下風,許多原來是正面的中國故事,最後反而被主流媒體「有意無意之間」抹黑了,中國人、中國企業、中國政府、中國之路的形象和實況,似乎從來不曾被認識清楚,這個囚籠該如何打破?中國要爭取話語權、期望外界能說句公道話,到底有多難?

(一)先天不足:

「共產黨」這個標籤,本身已經是中國政府的「原罪」,更何況中國沒有政黨輪替,就必然是個專制的政權,專制的政權就必然會壓制人民的自由,所以傳統媒體必然帶著「中國沒有言論自由」的有色眼鏡,更何況中國的傳統媒體,電視台、報刊等,都受到政府嚴格管轄,在報導政治事件上,的確極為有限。

再加上歐美主流學者都深信國際關係必然是「競爭和取代」,當國力成長起來後就必然稱霸,於是為了減輕心理負擔,就把制衡的力量寄托在自由民主上,所有國家都必須要政黨輪替,來減低「風險」。例如哈佛大學名譽教授Joseph Nye 認為未來不在亞洲的原因,是因為無法創建一個統一的陣線來「對付西方」“to take on the West”;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 John Mearsheimer 雖然不認為中美能夠「脫鈎」,但認為中國在稱霸亞洲“dominate Asia”的過程中,會和美國出現大量磨擦。

無論學者或傳媒,都無法擺脫「站邊」,英加澳紐等五眼聯盟,自然無任何選擇餘地,就連歐洲、日本等立場越靠近美國的,傳媒傾向也越明顯。

舉個例子,過去三年多特朗普的多個「行政指令」,已經令全世界都明白選舉和民主完全是兩回事,正如最新指令就是因為「國際刑事法庭」(ICC)一直揳而不捨地調查美國在阿富汗戰爭期間涉嫌的各種戰爭罪行,包括虐待戰俘、刑求以及性暴力等多種罪行;結果在美國多次威脅無效,特朗普在6月11日簽署命令,針對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授權予以制裁,包括凍結個人在美國的資產、限制簽證等手段作為報復。

國際刑事法庭自然立即譴責特朗普「蔑視國際法治」,但是,其他歐洲國家反應卻極為低調,德國只由外長表示「深感不安」“very disturbed”,歐盟更只是「深表關注」 “serious concerned”,其他國家更是無聲無息、視若無睹。當然,也不用期望那些以公平正義為己任、堅決捍衛言論自由的美國主流傳媒體會挺身而出,雖然明知特朗普此等行徑異常醜陋,但在美國利益面前,美媒會把所有反對聲音自行審查過濾!

想想幾年前,國際仲裁機構發出的南海仲裁,卻在一片爭議聲中,澳洲、美國、日本,立即飛身撲出,表示仲裁有法律約束力,更表示如果中國無視裁決結果,中國成為世界領袖的聲譽和雄心將遭受損害。緣何今天對美國制裁國際法庭的囂張態度,卻又照單全收?

當然,英美傳媒在處理和中國有關的事情,態度仍有明顯差異。例如中國和印度導致傷亡的邊境衝突事故,BBC對報導相對中肯,指兩國官方也沒有高調指責對方,符合雙方戰略的外交延續。但《紐約時報》卻加鹽加醋,提出偏頗的評論「一個更加獨斷的中國正在加緊捍衛其領土主權的努力,印度就已感覺自己日益被中國在南亞不斷擴大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所制約」等說法,無視印度插手尼泊爾、不丹、馬爾代夫等政局的現實,而背後挑撥情緒的態度也極度惡劣。

(二)後天缺陷:

踏入網絡年代,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早已凌駕於傳統媒體,美國也早著先機,完全佔據了中國以外的全球科網市場,但 Facebook, Google, Youtube 不能進入中國市場,雖然中國一直強調是政策所在,完全開放網絡市場對中國並無好處,然而,這策略一向備受爭議,歐美更以此為由不停批評中國閉關鎖國,國內過去也常有不滿聲音。

尤幸從貿易戰到香港暴亂,這些美國網企完全暴露出它們的立場和傾向,又錯誤理解中國網民的特性,不斷打壓並且封鎖來自中國、包括普通網民的聲音,令中國網民恍然大悟,明白到原來所謂言論自由,也不過是美國人的自由,加上Google被暴露每年交出數以百萬計的用戶資料,由此更慶幸在互聯網發展初期,中國就確認必須小心管理這個新的虛擬世界,要求外國網企進入中國市場就要接受監管,結果令美國兩大巨頭失了先機,微信、微博等網企得以站穩了陣腳。

事實上,中國在分析網路輿情遠勝其他地區,也有效地以此調整政策甚至快速反應 。 正如在疫症初期,被稱為吹哨人的李文亮染疫逝世時,網路上是以億計的哀悼聲音,中央果斷地派出國家監察委員會進行調查,延緩了民眾的反應,並追授李文亮為全國防疫先進人物,雖然仍難避免外媒以此生事端,但最少無法影響內地民眾。

另外,外媒對中文的一知半解,也容易構成誤會,早前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在內部講話中,激勵員工奮發向前「撲上去,殺出一條血路」。就被一些西方媒體形容為對美國「宣戰」。美國《華爾街日報》和英國《每日郵報》先後以類似「華為任正非準備強硬和美國戰鬥」為標題的文章,更把這番說話直譯為”surge forward, killing as you go, to blaze us a trail of blood”,澳洲《每日電訊報》則視此為 “China's Huawei Threatens West With Trail of Blood”(中國華為用血路威脅西方),這種說法,在中美對峙的時刻,可不知是真心或無意。

原圖:https://static.stheadline.com/stheadline/inewsmedia/20170813/_2017081311105483282.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