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觀點

香港文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李秀恒 2020年11月30日 14:30

李秀恒:「眾所周知,自從去年爆發「黑暴」以來,不但香港社會和經濟受到重創,香港混亂的局勢亦破壞了內地民眾對香港的良好印象,令他們感到香港社會普遍對內地人不友好。所幸港區國安法落實後,香港得以平息亂局,但修補與內地民眾的關係,增加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國家的正確認知,難以一蹴而就,相信需要時間在方方面面慢慢感染,化解隔閡。這方面,香港文聯在未來可利用轄下14個涵蓋不同範疇的團體,加強與內地在文化藝術上的交流,讓年輕人加深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達到人心回歸,融合發展,互利共贏的目標。」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經過逾年的籌備及努力,擁有超過300名會員的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簡稱「香港文聯」),上周三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辦成立典禮暨音樂會,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署理局長陳百里出席主禮。可見中央及特區政府對香港文聯的重視,筆者有幸獲委任為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除感到十分榮幸外,亦深感責任重大。

香港文化界一直以來都有許多精英及人才,但長期缺乏一個互相交流和凝聚文藝界力量的平台,以致出現各自為政,缺少配合的情況。而今,香港文聯能為業界提供一個平台,在推動文藝界互相交流和發展的同時,應要擔當起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橋樑,使香港的文化產業能夠比較順利地拓展內地市場,進一步拓寬業界的發展空間。此外,如何利用文藝界的力量,消弭內地與香港社會之間的誤解和分歧,增進彼此了解,都是香港文聯未來需要推動的工作。

融合發展大勢所趨

事實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後,與大灣區各城市融合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之間潛在的協同效應,已成為特區政府和本地企業集中研究的議題。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未來將會在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強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使兩個特區可以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因此,與內地全面深化合作,加強各個方面的融合發展,是本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文藝界絕不可故步自封,而是要積極地融入國家發展規劃,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過去10多年間,其實不乏本港文藝界與內地合作的成功例子。就以電影業為例,受惠於2003年與內地簽署的CEPA協議,香港電影業得以進入龐大的內地市場,為正陷入衰退及市場萎縮的港產片,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同時,隨著與內地電影業深化合作,不單港產片拍攝的題材變得越來越豐富,兩地人才的互動與交流亦越來越頻密,有利於兩地電影業的長期發展。相信其他文化和藝術領域,未來亦會得益於與內地深化合作,拓寬發展空間。

特首林鄭月娥在成立典禮上致辭時就指出,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支持香港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到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進行演出及其他交流活動。自2018至19年度起的五個年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共獲1.4億元,用來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演出、舉辦分享會,以及培育藝術行政及製作人員,增進香港與內地藝術和創意人才的交流合作,推廣香港藝術。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推進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合作的相關事項,為本地藝術團體提供更多演出機會。

文藝可療世道人心

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在致辭時表示,文學藝術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能興觀群怨,療治世道人心。文化藝術是一種軟實力,對社會影響巨大。在香港再出發的征途中,文藝界需要一同思考,如何以本身一藝之長,為社會彌合人心、凝聚共識,以真善美賦予香港城市活力與希望,重建家國認同,推動人心回歸,再造香港精神。

眾所周知,自從去年爆發「黑暴」以來,不但香港社會和經濟受到重創,香港混亂的局勢亦破壞了內地民眾對香港的良好印象,令他們感到香港社會普遍對內地人不友好。所幸港區國安法落實後,香港得以平息亂局,但修補與內地民眾的關係,增加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國家的正確認知,難以一蹴而就,相信需要時間在方方面面慢慢感染,化解隔閡。這方面,香港文聯在未來可利用轄下14個涵蓋不同範疇的團體,加強與內地在文化藝術上的交流,讓年輕人加深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達到人心回歸,融合發展,互利共贏的目標。

作者李秀恒為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原文:商報 2020-11-25 評論(作者授權轉載)

http://www.hkcd.com/content/2020-11/25/content_1231280.html

原圖:https://bit.ly/3m7eYTI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