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全球最難負擔城市? 皆因計算入息有異

蔡志忠 2025年08月18日 12:16

蔡志忠:都說高樓價是貶義詞,其實並不盡然,是褒是貶只能從個人的身分和角度來衡量。如果樓價持續高企,對於想上車買樓的人來說,會感到十分沮喪或者力不從心,自然就不喜歡;然而假如樓市大跌,對於港府的土地財政和庫房收入,卻會帶來嚴重影響,而一百二十幾萬名小業主財富縮水,也會直接影響消費意欲,造成飲食零售等行業萎縮,骨牌效應之下,又進一步影響就業市場。難怪至今仍然有不少人的人生奮鬥目標,是成功獲取公屋上樓。進駐公屋是不是奮鬥目標,筆者不敢苟同,但我建議港府多興建公營房屋,尤其是興建資助房屋和居屋之類,讓年輕一代擁有自己的物業,會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_hk

近期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佈2025年度國際住宅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15年位列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最新負擔比率為14.4倍,意味著市民要不吃不喝14.4年才能付清樓價。雖然香港的房價依然屬於最難負擔,但與其他先進城市比較,差距已經明顯收窄,香港的指數為14.4,澳洲悉尼為13.8、美國聖荷西12.1、加拿大溫哥華11.8、美國洛杉磯11.2,以上城市依序位列第一至第五位。

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都是最先進的國際都市,甚至是創新科技和最宜居的城市。雖然全球出生率出現下降,但以上地方的人口卻一直在增加,證明這些城市受到世人嚮往。同時也說明一個地方是否受歡迎,與樓價高低沒有直接關係;相反是因爲一個地方受歡迎,吸引更多的人進來,才有機會推高樓價。有趣的是,香港樓價最難負擔,但港人自置物業的數量卻最多,這又證明高樓價並沒有嚇倒所有人,人們依然很樂意買房。或許買不起樓的人會比較埋怨,這是可以理解的,要怪就怪為何人家比自己強,為何還有那麼多人買得起樓。

香港與國際城市對買樓負擔的計算方法有差異,香港是計算所有人(包括內地、南亞裔的基層新移民),全部港人家庭的平均中位數入息,得出負擔比率為14.4年;而美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城市是以擁有正式當地居民身分的人來計算,也就是說,那些只有居民證的低收入新移民,以及沒有拿到綠卡和沒有正式成為公民的新移民,並没有計算在內,因此他們的市民從表面上看整體的收入較高,買樓負擔比率才會相對較低。假如北上廣深等內地一線城市,都像香港一樣連剛進來的新移民都全部計算上去,那麼這些內地一線城市的負擔比率肯定比香港高很多,據說深圳的負擔比率就高達60倍。

入住公屋是暫時  自置居所是目標

都說高樓價是貶義詞,其實並不盡然,是褒是貶只能從個人的身分和角度來衡量。如果樓價持續高企,對於想上車買樓的人來說,會感到十分沮喪或者力不從心,自然就不喜歡;然而假如樓市大跌,對於港府的土地財政和庫房收入,卻會帶來嚴重影響,而一百二十幾萬名小業主財富縮水,也會直接影響消費意欲,造成飲食零售等行業萎縮,骨牌效應之下,又進一步影響就業市場。難怪至今仍然有不少人的人生奮鬥目標,是成功獲取公屋上樓。進駐公屋是不是奮鬥目標,筆者不敢苟同,但我建議港府多興建公營房屋,尤其是興建資助房屋和居屋之類,讓年輕一代擁有自己的物業,會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喜見公屋一般申請者的綜合輪候時間,首次降至5.1年的低位,是2018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位;對比今屆特區政府上任前的最高6.1年,縮短了一年。其實5年的時間不算很長,比起那些基層新移民要等到獲得香港永久身分證後,才有資格申請公屋,要快了很多很多。筆者希望港人申請入住公屋只是暫時的目標,等到收入增加儲夠了首期,有能力的時候應該自置居所,也交出公屋給其他更有需要的人。話說回來,雖然買樓有風險,但是不買樓也有風險,許多人總是擔憂樓價大跌會損失慘重,可是有沒有想過,有能力的時候不買樓而選擇租樓,會是白交租給別人,在利率開始下調的今天,供樓利息低過租金支出,便已釋出強烈的買樓訊號。

作者:亞洲地產創辦人、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榮譽會長 蔡志忠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