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樂見銀主再度入市 商業地產曙光初現

蔡志忠 2025年11月24日 16:08

蔡志忠︰除此之外,喜見工商物業成交頻繁,大量投資者和用家蜂擁進場,商業地產日日見到交投,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或者這些聰明的投資者早已洞悉先機,預期利率將會進一步下調,當美聯儲繼續減息,HIBOR重回兩厘以下之時,商業地產的春天便會再次來臨。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_hk

今年下半年住宅樓市明顯開始反彈,尤其是3千萬以內的物業市場,觀此走勢,明年繼續量價齊升似乎毫無懸念。樓市向好,專家們大多數認為豪宅最直接受惠,樓價升幅也會較為顯著,不過筆者卻有不同看法,覺得目前的中小型物業才是真正贏家。原因是什麼?擁有中小型物業的小業主,通常收入相對穩定,他們雖然大多數是打工仔,但從事的行業是銀行業、公務員或專業人士等,樓價跌一兩成對他們影響不大,也不會因負資產而斷供或急於賣樓,因為他們是長期自住用途。

另一邊廂,在大銀碼住宅市場,尤其是幾億元以上的排屋、別墅等豪宅,暫時仍然未能衝破陰霾,原因是借貸過度的關係。銀行向來的做法,喜歡將客戶的豪宅與商業物業同時捆綁在一起借貸,採用銀行拆息(HIBOR)+約1.5厘來計算利息,以近幾個月銀行拆息徘徊在3至4厘左右計算,豪宅及工商物業的貸款利率比住宅高出逾一半。銀行從中獲取不少利潤之餘,這些負債過重的商家和中小企業們,唯有咬緊牙根頂住,期待樓市的春天盡快來臨。

日前,英皇國際(0163)公布,以11.6億元向華僑銀行(香港)出售灣仔告士打道60號商業大廈,總建築面積為95,515平方呎。英皇國際並指出,買方華僑銀(香港)為公司之主要往來銀行之一。很明顯這是一宗「債主變業主」的個案,債仔用物業作價來還銀行欠款,減輕負債讓財政更為健康,對銀主和債仔都是一件好事。華僑銀行需要一個總部,趁現今價格低迷時買進,既可滿足自身需求,又可幫助客戶解困,是雙贏局面。更何況本物業在12年前,由英皇國際向華僑銀行前度永亨銀行買入,如今「物歸原主」也算是一種緣份。以上做法是支持經濟的好方法,很值得金融機構效仿。

投資者和用家入市  減息利好商業地產

「債主變業主」的案例並非新奇的事,主要集中在樓市大幅下行時期,例如出現金融危機、發生疫情與高息周期後的市況。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案例:今年2025年,東亞銀行以約7.9億元接管山頂歌賦山道15號超級豪宅,「債主變業主」後將該壞帳資產收為自持,待日後善價而沽;近年從2021至2025年:集友銀行以12.98億元購買上環文咸東街一整幢大廈,南洋商業銀行以18.7億元購入觀塘全幢酒店等。這些案例都是比較保護資產的處理方式,對商業市場起積極作用。

在歷史案例方面,大家都不會忘記1997金融風暴、2003沙士、2008金融海嘯時的教訓,1998年因負資產個案高達10萬宗;2003年沙士時單年銀主盤拍賣成交超過3,500宗,當時的物業市況相當慘痛,為了防止悲劇重演,需要各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如今,「債主變業主」是幫助經濟的緩衝做法,短期內有助提振銀行資產質素,減慢樓價下滑速度,但這並非銀行長線業務,最終還是會逐步分批釋放予市場。

不過,假如業主損失重大,銀行往往也需面對減值及資本壓力,當然銀行也可以通過回撥減值,來改善資產負債表。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債主和債仔都在積極妥善處理債務問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有利雙方的協議產生。除此之外,喜見工商物業成交頻繁,大量投資者和用家蜂擁進場,商業地產日日見到交投,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或者這些聰明的投資者早已洞悉先機,預期利率將會進一步下調,當美聯儲繼續減息,HIBOR重回兩厘以下之時,商業地產的春天便會再次來臨。

作者︰亞洲地產創辦人、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榮譽會長 蔡志忠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