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是刻板的,它似乎只是在用一堆定理和公式來計算答案,但在陶哲軒的手中,數學卻變成了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陶哲軒在1975年在澳洲亞德雷德出生,是新一代的澳洲華裔。5歲是上幼稚園的年紀,但這位智商高達220的天才已在母親的指導下完成了小學的數學課程。他7歲學會微積分,13歲獲得國際奧數比賽金牌,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奬者。17歲那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歲博士畢業,24歲就成為大學的終身教授,之後更是獲獎無數。
陶哲軒在學術論文方面的產量和質量非常高,在各頂級數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百多篇論文。令他名震天下的是在2004年發表的一篇題為《質數含有任意長度的等差數列》的論文,揭示了質數之間存有關係,突破了困擾數學界多年的難題。在31歲時他更獲得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亦繼丘成桐之後成為第二位榮獲此獎的華裔數學家。
除了在數學學術研究中是個大師級高手,陶哲軒就連電子工程的信號處理也有涉獵,他更是壓縮感知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甚麽是壓縮感知?這是一種從盡量少數據中提取盡量多訊息的數學工具,讓信號可以經壓縮後重新構成,可應用於訊號轉換、通訊處理和圖像壓縮處理等技術,它也是5G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
絶大部份的數學家都是專注於自己的學術領域,極少數是會去涉及實際應用的數學問題,但陶哲軒這位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偏偏就是一個跨領域的解決問題能手,為人類在多個領域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原圖:https://www.zhishi365.com/zhishi/201302/shidatiancai.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